
在文化遗产保护、数据存储安全与通信设备稳定运行等关键领域,环境温湿度的精准控制已成为决定性因素。莱特(LTAE)作为全球热管理技术的领导者,凭借其拓扑级热管理架构(TTA)与AI算法驱动的智能控制系统,在博物馆、档案室、移动基站等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。以下从三大核心场景展开分析:
1. 温湿度波动压缩至±0.1℃/±0.5%RH
莱特CyberAir Pro系列采用HEPA 14级滤网与绝热湿膜加湿技术,构建起三维环境控制网络。在敦煌研究院壁画保护项目中,系统通过分布式传感器实时监测微环境变化,将洞窟内湿度波动范围控制在±1.5%RH以内,有效抑制了盐析、起甲等病害。其AI算法可预测游客流量带来的温湿度冲击,提前调整制冷/加湿功率,较传统设备节能32%。
2. 光敏材料保护技术突破
针对丝绸、书画等光敏文物,莱特开发了低氧恒湿系统。通过氮气置换技术将展柜氧气浓度降至5%以下,配合±0.1℃恒温控制,在故宫《千里江山图》特展中实现180天零褪色记录。该系统还集成VOC过滤模块,可去除99.97%的硫化物、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。
3. 应急响应与远程运维
在秦始皇陵博物院,莱特部署的48小时应急响应网络成功化解了2024年夏季突发停电危机。系统自动切换至UPS电源后,通过热电联产技术维持展柜环境稳定达6小时,避免兵马俑彩绘脱落风险。其数字孪生平台可实现全球87个国家博物馆设备的远程诊断,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%。
1. 符合DA/T 41-2009标准的全链条控制
莱特档案专用系列严格遵循《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》,在中央档案馆项目中实现:
2. 节能架构创新
在浙江省档案馆,莱特采用热回收转轮技术,将排风热量用于新风预热,使冬季制热COP值提升至4.2。配合AIoT群控系统,12台机组协同运行时较传统方案节能41%,年减少碳排放128吨。其相变储冷模块可在夜间低价电时段储存冷量,日间释放降低峰值负荷35%。
3. 防灾级安全设计
针对档案库房的特殊需求,莱特开发了七重防护体系:
1. 极地环境适应性
为格陵兰岛科研站定制的HPC-Arctic系列,在-52℃极寒条件下实现:
2. 高密度散热解决方案
在华为东莞云数据中心,莱特与EHU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深度融合,实现:
3. 盐雾腐蚀防护体系
针对沿海基站,莱特采用:
莱特通过三大创新构建行业壁垒:
在碳中和背景下,莱特方案已产生显著生态效益:
从故宫文物到极地科研,从纸质档案到5G基站,莱特恒温恒湿空调正重新定义环境控制的标准。其技术突破不仅延长了物理资产的寿命,更在数字时代为人类文明传承构建起可靠的"环境基座"。随着AI深度赋能与分子级过滤技术的演进,莱特将持续引领行业向零碳、智能、自适应的方向进化。